跨国采访系列报道“2018南宁渠道 丝路交响”,今天播出第八集“周锦福:保护老挝千年古茶树的中国人”。
茶叶原产于中国,在一千多年前通过古代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等渠道传播到今天的世界各地。那么,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位周锦福老先生,就是在老挝暮年创业,将喝茶这一爱好变成事业的中国人。
周锦福祖籍河南,今年已经66岁了,年轻时当过兵,转业后在广西柳州某国企工作到2007年退休。随后,定居南宁的他没有像很多老人一样带带儿孙、旅游散心,而是通过第三届中国-东盟博览会牵线搭桥,来到老挝进行商务考察。 爱喝茶的周锦福在老挝考察期间发现,老挝是一个零工业国家,因此产出的茶叶绿色、纯天然、无污染。
老挝少占茶叶公司技术总顾问 周锦福
第一次看到这个茶树
我根本不敢相信我自己的眼睛
真的 因为我们就没有看过这个高杆(茶树)
十几二十米高
我第一次看到的就是所谓老挝的茶树王在柏乔(省)
三个人合抱那么一棵树
所以说当时不敢相信我们的眼睛
不敢相信是真的
在考察过程中,周锦福也发现,由于古茶树分布的地区生存环境差,当地的人们极度贫困,许多古茶树因为人们生存的需要,正面临被烧山、砍伐、沦为木材的命运。嗜茶如命的周锦福不忍看到在山野间艰难生存了百年、千年的古茶树被砍、被烧,于是马上决定投入资金,向老挝政府申请古茶树资源保护和扶贫开发古茶树资源。然而,让周锦福没有意料到的是,项目一开始就面临一个大困难。
老挝少占茶叶公司技术总顾问 周锦福
当时让政府出面
当地的林业部门
就说现在有人来开发这一块
跟他讲明道理
为什么不让你们砍了
因为这个是源源不断的财源
通过老挝政府有关部门和周锦福的多方努力,老挝古茶树的乱砍、滥伐现象得到了有效制止。而这仅仅是周锦福保护和开发老挝古茶树资源的开始。为了彻底弄清楚老挝古茶树的的源头和分布现状,当时已经57岁的周锦福先后走遍了老挝9个省份的古茶树分布区,
爬山现场
从2009年开始在老挝境内
全国大范围的进行茶叶的走访摸底
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
(目前咱们掌握的老挝境内
大概有多少面积或者数量的古树茶)
现在大面的总共是有4大片
其中有3大片都是千年古树
通过3年详实的普查和鉴定,周锦福发现,目前他们开发保护的茶树最年轻的都有300多年的树龄,而最年长的树龄已超过1370年,树围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。而像这样的千年古茶树,树干高度已经达到10到20米高。为了追根溯源这些古茶树为何大面积生根老挝,周锦福不仅联系老挝农业部门核对,还专门回到中国国内高校查阅相关资料;而且还去到相邻的越南、泰国、和中国云南等地,走访了近5000人,溯源古茶树得到第一手相关资料。
老挝少占茶叶公司技术总顾问 周锦福
种下这些树的人
他们就是我们华人
是中国人是云南人
他们是茶马古道顺着湄公河下来
所以说这些古茶树都是沿着湄公河边
周锦福逐一记录在案的这些古茶树,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至、海拔1500-2000米的热带雨林地区,交通状况恶劣,进出雨林造访古茶树都要依靠当地人带路、徒步进入。那么,周老先生的团队所计划、设想的“保护性开发”,面对这样的状况,又将怎么保护,如何开发呢?
老挝少占茶叶公司技术总顾问 周锦福
(这个保护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式)
因为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
(为什么)
当地的村民知道它的经济价值了
(就是咱们茶厂收茶叶)对
过去是没有人收茶叶
他来砍树卖树
那现在他知道就这么一棵树
一年这棵树上面的青叶采下来做的茶
几百美金
你现在让他砍他都不砍了
古茶树的保护性开发带来的不仅是茶叶,更是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希望。经过科学有序的保护,结合扶贫开发,聘请村民保护茶山、茶株,教会当地村民们采茶、制茶,村民人均年收入,从当初不足150美元到现如今1500美元以上,最多的甚至超过1万美元。
老挝少占茶叶公司技术总顾问 周锦福
像现在我们到那些个村里
说实在话村民像接财神一样
老挝川圹省蒙别县鹅安村 东勺么阿
从2012年到现在村民在鹅安村有钱了
买摩托车 买拖拉机 住新房子 现在很舒服
老挝川圹省政治行政学校副校长 坎普·诺拉
我们的老百姓除了可以摘茶叶卖给公司
增加家庭收入之外
还有一些人就会来嫁接古茶树枝
来进行种植(古茶树)的茶叶也可以卖给公司
这就给当地带来很多就业的机会
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创收
从2008年驻足老挝创业至今,周锦福和他的团队也多次得到了老挝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,并获得了老挝政府颁发的国家级资源开发类“特殊贡献奖”。同时,他还参与了很多促进中、老两国政府间友好交流,在他的帮扶下老挝国家乒乓球队多次到中国交流学习,周老先生则被老挝国家乒乓协会特聘为副主席,多次荣获老挝国家文体教育部颁发的“特别贡献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