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友网> 端午传说> 正文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
纪念曹娥

2022-05-24 16:35 来源:老友网

 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,是为纪念东汉(公元23--220年)孝女曹娥救父投江。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为了捕鱼溺于江中,几天之后仍然不见父亲的尸体,当时的曹娥才十四岁,每天每夜沿着江边哭喊寻找父亲,过了十七天之后,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江,在五天之后被村里人找到。孝女曹娥虽然死了,但是她却能找到她父亲的尸首,并把他背到了江堤边,人们看到这个场景十分感动,认为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苍,后来人们把曹娥背父出水得地方就叫做贺盘村。她的孝心同时感动了村里和村周围的父老乡亲,他们把曹娥父女进行了埋葬,同时在曹娥挑水的江旁建造了一座曹娥庙,造了她的塑像,尊她为“孝女娘娘”,并把小渔村叫做曹娥村,把那条江改成了曹娥江。

  

  

  每到曹娥跳水投江的那一天,曹娥庙里都会举行很盛达的庙会,很多乡亲都会来祭拜孝女娘娘,同时题词送匾来赞扬她的美德。一直到现在,不管曹娥江的江水多么凶猛,但只要到曹娥庙前面都会变得平静,仿佛觉得有愧于孝女,悄悄离去,等过了曹娥面,江水才会再次发出响声。因为五月初五是曹娥投江的那一天,于是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为纪念曹娥的节日。

  

  

  

  

  孝女曹娥之墓,在今浙江绍兴,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。王羲之的小楷作品《孝女曹娥碑》分为两个版本,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,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,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,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。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,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,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,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,是晋朝人的风范,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,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。

  

  

  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,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,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,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,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。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,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,在宋朝的时候,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,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,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。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,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,开始让魏朗写,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,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,邯郸思考了一会,一挥而就,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,文字慷慨激昂,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,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,蔡邕听说后来视察,他用手抚摸着碑文,百感交集。东晋二年的时候,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,被曹娥的事迹感动,写下了这篇碑文,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,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,供人们参观纪念。

[ 编辑: 周彦丹 ]
我有话说
为您推荐